漏损计量仪实战案例|AI追捕80万漏水“元凶”
华中地区某水司总供水能力42万方,供水管网超过600公里,服务人口约90万,是该省内供水规模较大的水司。该水司的负责漏损治理张工已经习惯了在城市的“血脉”——供水管网中发现问题,但有一种漏损隐患最让他头疼:地面沉降。就像无声的地壳运动,不知不觉间就让管道接头变形、破裂,引发隐蔽的暗漏。传统的“听诊”式探漏,在大面积的管网面前,如同大海捞针,效率低、成本高。
安插“科技哨兵”,布下感知网
2025年7月25日,一项改变悄然发生。为了更精确地“感知”管网健康,尤其是在那些易受沉降影响的关键路段,水司技术团队决定部署一个“秘密武器”——智能漏损计量仪。安装过程出乎意料地简单:在目标区域的管道闸阀位置进行替换,几乎无需开挖。这台不起眼却智能的设备就此上岗,它像一个不知疲倦的哨兵,7×24小时地捕捉着流经管道的每一滴水的信息——流量、压力,细微的变化都逃不过它的“眼睛”。所有的数据,都通过内置的AI算法实时分析处理。
设备安装现场
寂静清晨的“红点警报”
设备上线一周后的一个普通清晨,水司调度中心的老李手机收到消息,是“滴准漏损助手”微信小程序推送的警报。屏幕上的红点和警报信息格外醒目:“监测区域下游存在持续性漏损,且流量异常持续扩大!”老李心里一紧,立即调出详细数据报告。关键信息一目了然:该区域夜间最小瞬时流量竟高达35.05立方米每小时(m³/h)。AI系统给出了清晰的诊断:这不是用水波动,是实实在在的物理漏损!具体位置,指向一个大型居民小区下游的管道。
小程序:即时报警消息、AI漏损分析
警报就是命令,一场争分夺秒的地面追踪
天刚蒙蒙亮,张工已经带着专业的探漏团队和设备赶到了警报所指的区域。时间就是效益,每一分流逝的水都是损失。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大面积“撒网”,而是精确定位到几处重点路面接缝处——这正是地面沉降最容易导致管道错位变形的高风险区域。
就在一处看似平平无奇的路面接缝下方,听漏仪器确定了漏点。紧接着,另一处同样隐蔽的漏点也被成功锁定!现场研判确认了AI的预测:正是由于路面长期沉降挤压,导致管道在伸缩缝处变形破裂。

漏点开挖现场
定位即是成功的开始!抢修队火速跟进,破开路面,修复破损的管道。汗水在烈日下挥洒,但团队心中充满了高效精准完成任务带来的信心。从收到小程序警报,到漏点修复完成、路面恢复、通水正常,指针刚刚划过24小时的门槛。这速度,让经历过无数次漫长排查的张工感慨:“过去碰上这种暗漏,没个三五天甚至一两周根本找不着北。”

漏点修复现场
安静的水管,实在的效益
修复完成的那一刻,悬着的心放下来了。效果到底如何?“科技哨兵”用无声的数据给出了最响亮的回答:
那个异常的“心跳”:夜间最小瞬时流量,从令人心惊的 35.05 m³/h直线回落到7.02 m³/h,跌幅超过80%!
消失的“水流”:根据系统精确测算,一年可以降低漏水量高达24.6万立方米!这相当于节省了上万居民多少天的用水?

监测点修复前后夜间小流量下降80%
经济效益评价:完成漏点修复后,该水司每年预计可减少漏损水量24.6万m³,可挽回经济损失每年81万元。

科技赋能,让每滴水都发挥价值
看着恢复正常的流量数据和报表上那挽回的损失,张工和同事们欣慰不已。这场与“隐形漏水”的较量,是人工智能技术与水务人专业高效执行力的一次完美配合。
科技让“发现”不再滞后:AI驱动的监测预警能提前捕捉肉眼无法察觉的漏损苗头。
数据让“定位”不再盲目:基于真实流量的智能分析,大幅缩小排查范围,锁定隐患的效率是指数级提升。
效率让“止损”立竿见影:从“预警”到“修复”的极速闭环,将损失控制在最小。
每一分投入皆有回报:节省的水,就是直接赚回的效益。
产品价值点
1、重点区域免开挖、快速安装;
2、小程序即时报警推送、基于流量异常AI诊断;
3、感知漏损能力提升,将传统以周为单位的漏点定位工作缩短至24小时。